从凭票购买到快递到家:礼品代发平台与消费方式的变迁
粮票、肉票、布票……这些票证,是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64岁的罗瑞兰回忆起1979年买到的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时,心情依然激动。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有限,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买啥需要啥票,当时自行车票特别紧缺,有钱也买不到。”罗瑞兰说。
上班下班,回乡下娘家,再到后来接送娃娃……时光流转,二八大杠上承载的是一家子的永久甜蜜。
1981年出生的文慧2002年走出兴和县城到外地求学时,家里人特意去银行兑了一沓子崭新的5角钱纸币,缝在他贴身内衣上以备坐公交车用。如今,经常出差的他,身上已不再揣一分钱。
90后王懿说起2009年11月11日,正在内蒙古大学读大一的她为第一个“双十一”奋战网购时仍兴奋不已。如今,网上购物成了家常便饭,各种购物节、促销噱头让她直呼要“剁手”。
“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家具、电器,什么都在网上买。海鲜、天南地北的水果……头一天下单,最快第二天到家,一拆箱,虾还活蹦乱跳,螃蟹忙着吐泡……”作为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王懿笑谈。
家住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老牛坡村的韩连生——这个很少走出山沟沟的60多岁农民也赶上了网购热潮。打开手机,“一指禅”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购买、确认,一袋尿素成功下单。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网购早已不是城市人、年轻人的“专利”,畅通的快递物流业让电子商务飞进寻常百姓家。
从粮票等物资票一票难求,到如今直呼“剁手”,消费方式的转变,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物资供应的充盈和服务供给能力的增强。在“买买买”中,百姓感受着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内蒙古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内蒙古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消费品市场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内蒙古坚持大胆创新流通方式,立足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市场持续增长,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74.3亿元。
逢年过节,小小包裹承载着沉甸甸的爱;日常生活,大件小包,是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热爱。从大漠戈壁到广袤草原,不断延伸的快递网络,给城乡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让内蒙古老百姓“人在家中坐,快递八方来”。
2023年,内蒙古快递业务量达3.65亿件,同比增长51%;快递业务收入达63.35亿元,同比增长31%。
生活在呼和浩特市的王懿,自然可以“新鲜购”,而内蒙古地域辽阔,如何让每个人享受到电子商务发展的时代红利,尽享“买买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4年,“建设标准化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5000个”作为33件民生实事之一,被列入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全区要建成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5000个,基本实现农村牧区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全覆盖。截至7月上旬,已建成3119个,完成率62.38%。”自治区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的建成,使得快递更加畅通无阻,更打通了生产与消费的通道,激活了市场的活力。
“我们现在不仅可以方便地接收邮件、快件,还可以将自家的农产品进行打包销售。”借着标准化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建设的东风,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瓦尔图镇坤密尔堤村周边的农牧民彻底解决了寄递难、取件难问题,当地土特产也借势“出圈”。
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素有全国“黄牛之乡”之称的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也把牛群“赶”上了网,“赶”进了直播间,借助现代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的东风“破圈”,将黄牛卖得更多更远。今年上半年,通过直播带货,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
从票证时代的凭票购买,到如今随时随地随心购买,不仅仅是消费方式的转变,折射出的是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的时代变迁,还有销售渠道和支付方式的变革。
如今,扫码支付、手表支付、刷脸支付……发展迅猛的移动支付,在给国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消费方式的演变是社会经济进步的生动注脚。从曾经的粮票、肉票、布票等物资票证的一票难求,到如今轻点手机屏幕,心仪之物便能快递到家,这一转变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资供应的日益充盈,更映射出服务供给能力的飞跃式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礼品代发平台作为新兴业态的代表,以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消费体验,让爱与祝福跨越千山万水,瞬间传递。
消费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购物渠道的多样化,更是消费理念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追求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体验,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内蒙古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正是这一变化的直观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礼品代发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消费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让人们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温暖与关怀。